2022年5月17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商道融绿共同发布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2021分析报告》,本报告得到了英国加速气候转型合作伙伴计划(UK PACT)的支持。
报告面向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关注中国快速发展的绿色金融市场最新动态的利益相关方,探讨了中国绿色金融和绿色债券市场相关政策发展的四个要素:
-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聚焦碳中和的相关进展;
-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概况和规模 (截至 2021年12月31日);
- 地方绿色金融政策追踪及绿色债券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有效性评估;
- 市场机构对中国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的期待,及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未来发展的建议。
报告发现,在「30·60」目标的引领下,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政府机构已制定多项激励措施鼓励区域绿色金融的发展。其中,政府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各具特色的地方绿色金融支持政策,逐步建立或进一步发展当地绿色金融生态体系。通过分析不同激励手段在地方绿色金融政策中的占比发现,便利措施一直是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最常用的激励手段。
为较为客观地反映地方政府自2016年以来的绿色金融政策刺激力度,报告从实施细则的丰富程度和政策的影响范围两个维度对地方绿色金融政策进行了衡量。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的政策刺激力度得分名列前茅,说明这些地区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
综合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刺激力度得分与各地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和债券数量,报告对地方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的有效性也进行了评估。如下图所示,报告研究团队发现有效的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债券的发行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绿色金融相关政策越丰富、配套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地区,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也越大。
为进一步了解市场机构对政策的认知和期待,报告研究团队还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人分别站在发行人和投资人的视角,就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有效性提供了洞见。
根据调查结果,暴露了目前绿色金融的一些问题。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标准化被认为是鼓励更多发行人进入绿色金融市场的关键,其次发现如今满足绿色债券发行要求的资产较难识别,首次发行的门槛依然较高。投资者希望发行人的债券具有更完善的绿色融资框架,披露足够多的定量数据,期待绿色债券能降低投资组合相关风险。同时,发行人表示如今的政策刺激效果有限,投资人更多是收到行政命令或海外市场客户要求。
根据定性和定量研究,报告对碳中和视角下绿色金融政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标准互通;
- 在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同时,相关政策还需为市场提供进一步指引和配套能力建设;
- 加强定量信息披露,缺乏标准化的ESG信息披露,限制了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为市场提供相关专业人才和知识技能的能力建设;
- 推动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债券创新品种;
- 不同层级的政府需推进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投资者参与,鼓励更多的潜在绿色发行人。
报告认为,中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绿色金融市场和促进低碳转型的政策,国内的绿色债券市场也在2021 年实现了强劲增长。为了应对严峻的气候相关风险,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仍需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以继续大绿色发行人和投资人的范围,加速经济的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中国绿债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可见目前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其占在2021年超过60%,其次伟低碳交通、水资源、低碳建筑、土地利用等。可见低碳建筑的绿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城市发展的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商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大力支持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
目前,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城镇新建建筑标配,而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已经是重点城市招拍挂拿地的得分要点。而有绿色债券金融政策的支持对于有追求重转型的房企们来说无疑一个利好机会。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