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对个人、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行为以碳减排量的形式进行具体量化,并通过商业激励、政策鼓励或与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等方式,为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赋予一定价值,遵循“谁减排、谁受益”原则,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正向引导的机制。
碳普惠主要的运作方式就是“量化行为,给与碳币,兑换商业优惠及公共服务”。碳普惠制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低碳知识,鼓励人们选择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使用低碳产品技术。
碳普惠制能够带来三个层面的效益:一是经济层面,碳普惠制中的参与主体,如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获得碳积分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的参与为拥有碳积分的顾客提供更多折扣带来的销量和商业利润增加;二是社会层面,碳普惠制建设所形成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所吸纳的劳动力及相关产品、服务提供者收入的增加;三是环境层面,参与主体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所减少的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对环境质量改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2. 碳普惠机制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区别
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普惠制和碳排放权交易既有共同点,也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共同点主要体现为均是用市场化机制来优化减排资源配置,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 碳普惠制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而碳排放权交易则主要针对高排放的重点排放企业;
- 碳普惠制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解决工业生产的碳排放;
- 碳普惠制侧重于从消费端入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碳排放权交易侧重从生产端入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 碳普惠制主要以社会公众自主自愿为原则,通过对公众实施的低碳行为进行奖励来达到绿色低碳化的目的,而碳排放权采取“强制+自愿”相结合的手段;
- 碳普惠制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外,还能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 国外碳普惠建设案例 – 韩国光州市“碳银行”项目
光州市于2008年开始推行“碳银行”制度,由光州银行向自愿参与的家庭发放“碳绿卡”,若持卡人及其家庭成员相比此前两年,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水、电、天然气的平均使用量减少5%及以上,就能获得一定量的“碳积分”。另外,购买指定的环境友好产品或出行搭乘公共交通也能获取“碳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购买绿色家庭用品,或在国家公园或特定区域内的其他景点享有折扣。光州银行发放的“碳绿卡”与常规借记卡功能基本一致,既具有常规借记卡的金融功能,还有碳积分累积的绿色金融功能,而绿色碳卡的属性增加了银行的客户数量。
在光州的实践经验中,光州市政府起到最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需要授权光州银行试点的各类权限,另一方面还好协调本地电力、天然气及自来水公司及时、准确上报家庭和个人的能耗数据,作为碳积分发放的基础。
韩国光州“碳银行”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该项目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有超过50%的参与家庭减少了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量,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下降。
图: 韩国光州“碳银行制”运行机制图
4. 国内省市创建案例 – 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
广东省于2015年7月率先启动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发布了碳普惠制实施方案和建设指南。2019年12月,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在广州上线,认证了20多种生活场景减碳量的核算方法学,其中部分行为碳减排量经核证后成为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可进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抵扣碳排放控排企业配额。
图:广东碳普惠机制 (来源: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
广州试点经验中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节能减碳行为的量化需要科学的数据支撑,需要制定相应的量化核算办法和核证方法学;二是激励方式的选择,即碳积分的价值实现问题,主要采取商业、政策和交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试点领域包括社区(小区)、公共交通、旅游景点、节能低碳产品等。
图: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方案(来源:根据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整理而来)
广州之后,成都、北京、武汉等多个城市也相继推出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比如“碳惠天府”、“北京碳普惠”、“武汉碳宝包”等。其中成都的“碳惠天府”平台在做到传统的个人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环保场景积累积分的同时,还积极制定了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低碳评价规范,并通过评价的低碳消费场景赋予低碳属性。
5. 国内企业创建案例 – 阿里巴巴“蚂蚁森林”
除了政府端推动以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展了碳普惠场景的开发和实践。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公益板块推出“蚂蚁森林”项目。以低碳支付作为切入点,收集绿色能量就能以自己的名义“亲手”种下一棵树的概念,吸引了大量用户加入“收能量“”偷能量“的种树大军。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曾透露,蚂蚁森林初期通过公益基金会购买个人碳账户积累“绿色能量”,将其转化为指数行为,未来将参照国际上一直通行的自愿减排(VER)交易机制开展VER减排项目交易。下一步,如果个人碳减排活动能够形成国家认可,并纳入CCER类型,将能成为以后个人参与碳交易的“碳户头”,参与未来碳市场的买卖与投资。目前蚂蚁森林的碳减排算法主要涵盖九种活动:行走捐、线下支付、生活缴费、网络购票、网购火车票、预约挂号、地铁出行、交通罚款和ETC缴费。
从2016年至今,“蚂蚁森林”的参与人数已突破6亿,产生的“绿色能量”达2000多万吨。这些能量转化成了在全国11个省份种下的3.26亿棵树和18个公益保护地,还通过这些生态环保项目带来了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
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后,阿里官方出来声明,表示蚂蚁森林属于纯公益捐赠项目,所种下的树属于国家和社会,未来产生的森林碳汇也将全部用于公益,如果未来蚂蚁森林记录的个人碳减排量能被纳入碳交易体系,产生的所有收益将属于用户个人,不属于蚂蚁森林。虽然如此,但是阿里现有积累的数亿用户,丰富的低碳场景,将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碳资产交易平台,其中蕴含巨大的商业机遇。
除阿里之外,另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如腾讯公司,联合深圳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线“低碳星球”小程序对标“蚂蚁森林”,用户以低碳行为积累碳积分兑换礼品,玩法和“蚂蚁森林”有些许不同。
结语
目前,我国生活消费领域的减碳主要还是依靠媒体宣传和大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缺乏以市场引导的激励方式。碳普惠制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开发社会大众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以实现全社会的“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 《碳普惠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与框架设计》,刘航;
2. 《什么是碳普惠制?》,云闲;
3. 《种树之外,蚂蚁森林背后的碳交易市场》,腾讯网;
4. 《“阿里巴巴”大战“腾讯”,2022将成“碳普惠”元年?》,龙哥聊碳中和